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历史人物|朱家骅 24岁担任北大教授

2025-07-15 18:13 来源:网络 点击:

历史人物|朱家骅 24岁担任北大教授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出生,1963年1月3日去世,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骅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朱家骅始祖自临安游学湖州,遂在此定居,至家骅为第十六代。累世经营南货业。父云舫,母姚氏。家骅为幼子,大兄家麟(祥生),二兄家骐,及两姊一妹,尚有兄姊各一人,皆不育。

青少年时期

家骅六岁(1898)入邻舍私塾。十一岁(1903),改入县城马军巷沈氏家塾。是年六月丧父,翌年四月丧母,改入北坝沈氏家塾,始读《四书》。十三岁,改入南浔正蒙学堂。十四岁,私下剪去辫子,被目为小革命党。十五岁,改入南浔公学,年底毕业。十六岁(1908)赴上海,在通运公司识张人杰(静江)。是年九月,考取同济德文医学校,为自费生,随纳少华博士(Dr. Nasauer ) 习德文。升入二年级后,史地、动植物、理化等课,均由德人教授。十八岁(1910),因受曹砺金、沈士远、沈尹默诸师影响,已具革命思想,见报载汪兆铭(精卫)谋刺摄政王消息,大受感动。乃于六月赴南京,欲谋刺两江总督张人骏。十九岁(1911),闻黄花岗起义消息,与学太徐霁生等发起组织中国敬死团。八月,武昌起义,敢死团筹备在沪起义工作,推家骅为驻汉代表,乃偕黄伯樵等二十余人赴汉口。因从军未果,被红十字会派至德国人组织之重伤兵医院服务,历时三个月。

民国元年(1912),家骅二十岁,结束医院工作,于一月底返沪,方知敢死团曾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对上海光复不无贡献。在通义银行识吴敬恒(稚晖)、李煜瀛(石曾)等人。时同济筹办工科,改称同济医工学校,乃返校,改入工科。

北大教授

1914年3月朱家骅随张静江乘西伯利亚铁路卧车赴德自费留学,先到Gelsenkirche盖尔森教堂城之荷兰矿场实习半年,于10月入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攻读,时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被邀到此兼教授。

1916年10月矿科大学并入工科大学,为第七院,参加考试后升三年级。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学生多已从军,依规定一班不满三个德国学生不能开课,班上经常仅有三个中国学生,故无法继续求学,遂于12月15日离开柏林,取道丹麦、瑞典、芬兰、俄国回到上海。

1917年初经沈尹默介绍受聘蔡元培初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预科乙部(甲部是准备学文科和法科的,读英、法两种文字;乙部是准备学理科和工科的,读英、德两种文字)教授,是北大最早的第二外语德语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代德语教授。这时北大总共才有28位教授,朱家骅年仅24岁,被称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后兼二年级文本科又兼研究所德文门主任。朱家骅教学认真,讲课全用德语,迅即誉满全校,罗家伦(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为此也改选朱家骅的功课成为朱家骅的学生。

公派留美

1918年8月3日在蔡元培帮助下以进修教授名义获北洋政府公费留学,朱家骅、刘半农、陈大齐、周作人、刘复、邓萃英、杨荫榆7教授赴欧美,是为我国教授留学之始。14日自上海十六浦乘南京号轮启程,同船者还有李济、余青松、查良钊、张道宏、张歆海、程其保、董任坚、董修甲、叶企孙、熊正瑾、刘崇鋐、楼光来、萧叔玉、徐志摩、刘叔和、叶元龙、汪世铭等公费和自费生,9月4日到达美国旧金山。是年在美时为欧、美、日留学生学术团体“仁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