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二战前后 战斗民族最出名的军用罐头 没有之一 产量不低于美军午餐肉

2025-11-20 00:24 来源:网络 点击:

二战前后 战斗民族最出名的军用罐头 没有之一 产量不低于美军午餐肉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国军队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著名的军用罐头,美军自然是被称之为“灵肉”的斯帕姆午餐肉,英军则是早在一战时便已经名声在外的利比斯(Libby’s corned beef)腌牛肉罐头,德国的“铁口粮(Eiserne Portionen)”最出名的居然是香肠,鬼子们的大和煮罐头也颇具浓浓的岛国风味,那么,被称之为战斗民族的苏联,在当时又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军用罐头呢?

其实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时候,沙俄为了满足军队对于肉食的需要,在圣彼得堡建立了战斗民族历史上第一家罐头加工厂,开始了对军用罐头的试制和生产,即为图桑卡罐头的起源。到了一战时期,沙俄罐头工厂已经生产出了五种罐头,分别是炖肉图桑卡罐头、粥罐头、豌豆肉罐头、豌豆炖肉罐头以及豌豆烤牛肉或者羊肉罐头,成为一战时期俄军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只不过图桑卡最初的产品并没有设计便携的开启环,士兵们想要吃到罐头内的肉食,必须用刺刀将铁皮划开,冰天雪地的环境下还能把罐头冻成一个冰坨子,除了用火慢慢加热,就算用枪托斧子都有点难度。

苏维埃成立之后,圣彼得堡的图桑卡罐头厂在苏军的手中得到了发展壮大,开始源源不断地为苏军士兵生产着能迅速充饥并且补充热量的军用罐头,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图桑卡罐头的质量达到了它在战争前最高光的时刻,每一罐300克的图桑卡罐头中包含的牛肉,加工时间不会超过48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罐头绝不是午餐肉那种混合物,整个罐头里除了洋葱也就剩下牛肉了,诸如牛的结蹄组织、淋巴肉等边角绝对是不会被制作成罐头的。当图桑卡罐头封口之后,罐头表面往往会被涂上一层油脂,并且还要在外面覆盖一层牛皮纸,用来增加罐头的保存时间,以防止其外部铁皮出现生锈腐蚀,而影响罐头内部肉质的现象。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之后,面对着纳粹德军仿佛势如破竹的攻势,苏军的后勤补给也因为瞬息万变的战局变得时好时坏,质量过硬的图桑卡罐头也逐渐被削减甚至被其他食物取代,尤其是乌克兰等主要产粮区被占领之后位于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等地的军用仓库里海量的物资也成了德军囊中之物,其中就包括不少的图桑卡罐头。再看这时候的苏军部队,就连黑面包的日常供应都出了问题,就别提这种已经算奢侈品的牛肉罐头了。

最终还是《租借法案》的生效让苏联度过了难关,除了援助数百万吨的食品物资之外,美国以苏联方面提供的配方为基础,采用猪肉为原料,配备月桂叶、黑胡椒、洋葱等调味料,从本土为苏联生产猪肉版本的图桑卡罐头。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一共为苏联生产了大约20亿罐的图桑卡罐头,这些大部分发放到前线士兵手中作为野战或者应急性口粮使用。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