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活 > 杂谈 > 正文

​建文帝亡滇落脚地——武定狮子山游记

2025-07-03 02:32 来源:网络 点击:

建文帝亡滇落脚地——武定狮子山游记

建文帝出亡,传说最多的就是云南,昆明、曲靖、保山、大理都有传说,而较为集中的落脚地,要算武定狮子山正续寺。

狮子山位于武定县城南部,为滇中佛教名山,海拔2412米,被称为“西南第一山”。

相传建文帝从南京皇宫逃出,在各地拥护者暗中支持、随从保护下,混迹于移民队伍,风餐露宿,最后在狮子山正续寺出家。

狮子山除了牡丹花,还主打建文帝品牌。

正续寺外墙建文帝亡滇壁画

狮子山山门

正续寺外墙专门画有建文帝亡滇壁画《建文帝芒鞋徒步隐狮山》:壁画右手边画着南京城金川门上烈火熊熊,士兵举着“靖难之师”大旗,燕王身穿黄袍披风,骑着高头大马,指挥士兵攻城。中间画着七人,建文帝右后二人,一位中年黄衣和尚,一位中年蓝衣蓝帽男性,似是本地人。年轻的建文帝位于第三顺序,身披红色袈裟,脚穿芒鞋,左手作念诵状,右手持念珠,面向观众一方。身后一位白发白须的老和尚,身穿黄色佛袍,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捻须,神态稍忧。最后一位小沙弥,身穿黄色佛袍,露出双臂,背着行囊,双手合十,低头前行。两位蓝衣行者,前边一位挑着担子,显得有些吃力,后面一位右手拄棍,左手握剑鞘,警惕地回望金川门方向。七人行进在崇山峻岭间。

壁画左手边,是狮子山正续寺,寺左边有一个关口,拱券式关门内,一位僧人低头双手合十,上方一轮红日光芒四射——照在正续寺以及建文帝一行七人身上。关门下方一块大石头,石头上画有服装怪异面目狰狞的土人,不知拿着什么东西。

供奉建文帝塑像的帝王衣钵殿

大雄宝殿后面,有藏经殿,第一层是“帝王衣钵”殿,塑有建文帝坐像,左右两边各站立一人扈佑。坐像前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盘在柱子上,左白右青。

建文帝塑像

殿外有两副对联:

红底金字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蓝底金字联——

沧桑事太奇,可怜一瓶一钵一袈裟,匆匆把君王老了,直到那霜发盈头、面目俱非,听夜静钟声,皇觉始归正觉。

黄粱梦已醒,回忆走东走西走南北,处处都荆棘丛生,何如这昙云满地、庄严自在,看潭澄月影,帝心默印禅心。

帝王衣钵殿上联

下联

红底金字联,把建文帝与四叔朱棣的格局做对比。蓝底金字联,把建文帝芒鞋徒步,艰辛辗转,逃亡云南,落脚狮子山正续寺,皈依佛教,几十年来静心修炼,照应了祖父曾经在皇觉寺出家一事,如今孙子又在正觉寺[为了呼应“皇觉寺”,把“正续寺”写成“正觉寺”]出家,似是冥冥之中上天有安排——

据说建文帝在南京城破时,想跳进着火的皇宫烧死。一位老太监出来制止说:陛下,太祖爷爷驾崩时,给您留下了一只铁箱子,让我在您大难临头时,把箱子转交给您,这个箱子现藏在奉先殿内。宫人立即从奉先殿抬出这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僧尼身份证];三套僧衣,一把剃刀,还有一封遗书,称建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随后出逃。

建文帝塑像殿南首有一个小院,为建文帝居室,院中两个花坛两株柏树,看上去十分苍老矮小,是为建文帝手植“龙柏”,其中一株枝叶有些发黄,正在输营养液。两株龙柏之间,白色墙壁书写建文帝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明惠帝遗诗

遗诗抒发了年轻的建文帝登基仅四年,就被篡夺帝位,被迫流落西南,落脚云南为僧,四十年来对南京皇宫、对家乡的怀念之情,白发苍苍仍放不下那份思念,有家难回,忧伤伴随哭声,令人顿生同情心。

建文帝居室院内遗诗

据说建文帝首先来到云南府城昆明,暂居五华寺。时任西平侯云南总兵官沐晟秘密会见后认为,若长时间隐居五华寺,容易暴露目标,遂秘密护送建文帝到武定府,凤氏土司阿英的先辈土司知府海积、海积之妻即女土司知府萨周、海积儿媳即女土司知府商智接续保护建文帝,其中海积还因为永乐某年前往南京朝见永乐帝朱棣后,因害怕隐藏建文帝一事暴露,而服药自杀于藁邸[朝廷设于首都的接待土司的官舍],对外宣称病殁。

时任云南总兵官沐晟及武定府土司给予建文帝极大的帮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可见沐晟冒着被锦衣卫追查或者朝廷钦差察觉的危险护送建文帝,而帮助他隐藏保护建文帝的武定府凤氏土司也经受了巨大的压力。

此后建文帝云游云南多地,甚至去过四川等地。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出家后三十九年,被明英宗接到首都北京,最后老死皇宫,葬于北京西山,不封不树——不给封号,不立碑。

今天到狮子山,还冲着牡丹花来,可惜没有盛开,有点遗憾。但瞻仰了正续寺建文帝遗迹,足矣。

建文帝茶花

牡丹花